相关网站
相关网站 返回菜单

    贝卡尔特荣登第二届中国企业碳中和表现榜

    2024年4月22日,在第55个世界地球日里,贝卡尔特荣登第二届中国企业碳中和表现榜,获得“绿色供应链管理奖”,以表彰其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全价值链可持续建设上的不懈努力和突出成绩。

     

    贝卡尔特北亚区可持续发展总监仲崇毅先生代表贝卡尔特领奖

     

    今天,让我们以“碳”路者视角,看贝卡尔特如何多措并举,推进自身以及产业链向低碳转型发展。

     

    大愿景

    截止到2023年,贝卡尔特集团在全球范围内减少了15%的温室气体排放。作为联合国“奔向零碳”运动的成员,贝卡尔特加入科学碳目标组织倡议(SBTi),以全球1.5℃的温控目标为路径规划了清晰的可持续发展路线:以2019年为基线,2030年实现集团运营碳排放减少46.2%的中期目标;2035 年,购买商品和服务的范围 3 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19.7%;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长期目标。

     

    有“能”耐

    贝卡尔特采用自动化、数字化管理技术对生产设施进行监控和优化,提高能源利用率。我们主动认购绿色电力证书,在生产基地积极推进新能源电站的建设,逐年提高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

    为了强化能源管理,贝卡尔特在全球范围内启动了You Know Watt项目,通过开发节能减的新技术和新工艺、提升员工节能意识,力求实现能源强度降低15%的目标。贝卡尔特将持续投资更新先进设备,增强能效表现。

    贝卡尔特工厂还结合运营特点,实施蒸汽余热回收、废水高效循环以及节水等资源改造项目,最大程度减少浪费。

     

    新方案

    贝卡尔特正通过不断创新,携手客户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我们参与绿色氢能技术的研发,将能源转型、新移动、建筑减碳等领域的新技术和新产品推广到市场。这些努力不仅提升了公司差异化的市场竞争力,也为全球减碳做出了积极贡献。我们研究如何变废为宝,物尽其用,将其保持在循环价值链中。

    值得一提的是,贝卡尔特与轮胎制造商联开发了高比例回收钢帘线循环解决方案,制定回收钢标准,帮助客户打造更低碳环保的绿色轮胎。贝卡尔特计划到2030年实现可持续解决方案在销售中占比65%的目标。

     

    共合作

    减碳不是单靠一家公司就能轻易达成。贝卡尔特深信和上下游客户、供应商以及价值链上的伙伴通过更广泛的合作能够加速整个价值链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进步。在价值链上游,贝卡尔特实施可持续的采购模式,关注原材料产生的碳足迹。在价值链的下游,贝卡尔特致力于为客户开发并交付能够实现业绩增长、更低碳排放的可持续解决方案,共同推进范围3的排放。

    贝卡尔特与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等权威机构合作,主导和参与各类绿色低碳相关标准的制定,以“标准化”推动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和共同减碳。

     

    步履虽小,千里终至。2023年,贝卡尔特在低碳转型的道路取得了稳定且持续的进步。

     

    • 集团41%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
    • 集团可持续解决方案在销售额中的占比升至42%
    • 贝卡尔特中国区能源强度降低5.6%,预计到2024年底降至8.4%
    • 中国区购买22.1 GWh绿电,减少了约1.37万吨碳排放;江阴生产基地20MW容量的光伏电站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中。
    • 全球能源提升项目You Know Watt已在中国区70%的工厂开展
    • 员工节能减排培训覆盖率达到100%,切实提高员工节能的意识和行动力
    • 中国区识别出600个能源提升项目,涉及清洁能源的使用、工艺改造和电气化等。
    • 3家工厂获得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厂称号:贝卡尔特中国钢帘线有限公司荣获“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江阴贝卡尔特合金材料有限公司荣获“江苏省绿色工厂”称号;江阴贝卡尔特钢丝制品有限公司荣获“江苏省绿色工厂”称号

     

    贝卡尔特可持续发展北亚区总监仲崇毅在中国企业碳中和表现榜颁奖典礼上表示:“非常荣幸我们在积极推动全价值链减碳方面的努力得到了第一财经碳中和表现榜的肯定。贝卡尔特追求的不仅仅是为客户提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可持续解决方案,而是将脱碳理念贯穿于全价值链的每个环节。我们深信,通过推进整个产业链向低碳转型发展,不仅有助于中国3060双碳目标的实现,还能够开辟新的创新增长路径。携手合作将是迈向零碳未来的关键。”

     

    关于中国企业碳中和表现榜

    中国企业碳中和表现榜由第一财经和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主办,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能源基金会共同发起。本届碳中和表现榜以“从0-1,碳中和高质量发展”为年度主题,通过表彰获奖企业在绿色实践、绿色金融、节能减碳技术研发和应用上的优秀案例,传递以绿色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念,强化“绿色低碳”的社会认知。